2025年1月8日,“开发农业碳汇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讨会在“都市田园乡村”南京江北新区葛塘街道成功举办。
会议由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葛塘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葛塘街道办事处承办。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专题探讨“开发农业碳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辉博士介绍,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低碳转型的基础工程。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碳足迹体系,我国正在从零开始建设这个体系,他结合担任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的实操经验,对这个体系建设步骤作了详细介绍。
中江国际江苏省设备成套股份有限公司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戴晨峰结合2024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详细讲解了生态产品界定,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等一级和二级、三级生态产品目录。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程琨博士介绍了团队在农业碳汇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农业碳汇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业碳汇交易的实操案例,去年他们帮助高淳东坝街道成功实现我省农业碳汇首笔交易。
扬州大学理学博士罗云建长期从事森林碳汇资源研究,他交流了目前林业碳汇方面的相关情况。林业碳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经济、有效的碳中和路径,各地正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管理模式,但农业碳汇暂未纳入CCER市场,农业碳汇应用可以从林业碳汇中得到借鉴。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所长叶小梅研究员,结合领衔编制的江苏省优秀标准化项目《畜禽养殖场碳排放核算指南》,介绍了畜牧业碳足迹研究评估工作,目前相关大型畜牧企业已经嗅到碳标签在国际市场准入中的意义,国家层面也已启动了相关工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低碳产业研究院院长庄义庆研究员提出,江苏省农业每年碳排放量约为0.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农业降碳减排路径有多条,但减排降碳的间接成本较高,其产出的绿色低碳农产品相较于普通农产品“绿色溢价”幅度较小,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刺激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正高级农艺师曹爱兵认为,绿色和低碳的内涵有所区别,绿色主要强调安全和环保,而低碳则主要强调减少碳的排放。在农业碳汇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以将“低碳”叠加到绿色优质农产品中去,打开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副所长亢志华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生态产品市场供给能力较弱、定价机制不完备、参与主体单一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建议从摸清资源本底、完善交易机制、明确主体权责、依靠技术政策好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蒋建兴副处长指出,农业生态产品是以“农业”为主体,“生态”为核心,“产品”为载体的生态友好型产品,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体现在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政府鼓励发展低碳生态产品,但最终要靠市场的力量。
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季国军研究员认为,无论是碳汇开发还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都是农业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农经所理所当然要在低碳农业经济研究中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研究会拟成立农业绿色低碳专家咨询委员会,服务农业绿色低碳生产,同时,着手开展农业碳足迹相关科普工作,引导社会广泛关注。
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俊研究员对专家发言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农业碳汇、科研先行。农业碳汇是一个新生事物、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当下未来农业转型的方向,作为农业科研部门,一定要有前瞻性、敏感性,加快农业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研发,创制出一批标志性的农业低碳技术,满足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也能固碳,进行农业碳汇开发,关键要研究出农业碳汇计算的方法学,同时要建立准确的基础数据库,科研单位一定要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
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机遇。葛塘街道吕岑主任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街道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绿色低碳农业发展工作情况,期盼专家们汇聚成果资源,落户葛塘街道试验示范、推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