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首次发布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大创新技术模式
为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2023年面向全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学会协会、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等,公开征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大创新技术模式,经申报、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确定5项技术模式入选“2023年江苏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大创新技术模式”。

1. 技术模式名称:农业有机废弃物高值转化蛋白饲料循环利用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完成人:叶小梅、杜静、孔祥平、王莉、郭亭、韩挺、王聪、马秋琴

饲养黑水虻,是同步解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蛋白资源紧缺”的明星昆虫。该技术围绕当前黑水虻在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厨余垃圾)生产中存在的虫苗质量不稳定、养殖工艺粗放、工厂化生产工艺缺乏的问题,构建了黑水虻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工厂化生产全链条技术体系,包括黑水虻成虫人工繁育技术、黑水虻幼虫标准化孵化与育苗技术、高密度养殖工艺、工厂化生产成套装备以及黑水虻虫源水产饲料产品开发,大大提高了黑水虻在转化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转化效率(2倍以上),降低了转化成本(40%),实现了有机固体废弃物转化昆虫蛋白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高效化和高值化。该技术模式为高效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找到新途径,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蛋白来源,较传统的厌氧发酵或堆肥发酵,提高效益3-4倍,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目前已在部分环保、养殖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技术模式名称:设施蔬菜障碍土壤改良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等
完成人:马艳、梁永红、王光飞、颜士敏、仇美华、罗佳、徐传银、邹建祥、杨启法

我省设施蔬菜规模巨大,由于长期不合理施肥和连作使得蔬菜生产基地生物学性状恶化,土壤免疫系统弱化和综合肥力下降,土壤盐渍化、酸化、地块板结、土传病害等连作障碍逐年加重。针对这一现象,江苏省农科院和江苏省耕保站提出适宜推广“土壤调理+有机投入+化肥精施”三位一体技术模式,融合土壤生物肥力提升,有机碳库稳固和无机养分把控,进而有效削减盐分,改善酸性,从而实现恢复土壤健康,保障蔬菜生产的目的。
在土壤调理环节,施用内含耐盐耐酸功能菌的高碳生物有机肥,可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增加微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土壤免疫性; 在有机投入环节,施用足量优质腐熟有机肥,辅以蔬菜残体高温腐解肥料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缓冲性能; 在化肥精施环节,按作物类型按产量精准施用化肥,按生育期需求投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使得土壤养分维持在合理范围。该三位一体技术模式可耦合改善土壤养分平衡性、酸碱度、有机碳库、疏松性、免疫性等多方位土壤质量,适宜在东海番茄、东台西瓜、淮安红椒江宁叶菜、响水西蓝花、淮安黄瓜等特色蔬菜主产区推广应用,保障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
3. 技术模式名称:小龙虾+N 错时繁养技术模式
完成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张家宏、寇祥明、王守红、韩光明、徐荣、吴雷明

该技术模式针对实际生产上小龙虾存在繁、养不分、5-6 月集中上市、繁养技术模式和投入品不配套等突出问题,创新了小龙虾可控化繁养技术,创建了多种小龙虾+N错时繁养技术模式,创制出稻虾专用肥和小龙虾专用饲料,集成了配套的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优质苗种与成虾的错时繁养和错峰上市,并在全省小龙虾主养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其中“一稻三虾”技术模式2021年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发布。
小龙虾+N 错时繁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小龙虾与作物的互作效应,同时采用“六位一体”施肥技术,减施肥料50%;采用“五位一体”防控技术,减施农药90%,利用水稻秸秆、稻壳等废弃物燃烧剩余物,开发出具有氮肥缓释作用的稻虾专用肥料产品,实现生态多样性、生产绿色化发展,成为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典型范例。
4.技术模式名称:光伏农业园区高效绿色生产技术模式
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设施与装备研究所
完成人:鲍恩财、吴翠南、曹庆穗、曹凯、吴雪、吴宜文

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争光矛盾是制约光伏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该技术模式依托 30 余项纵横向项目,探索了农光系统中周年光温分布规律,采取温湿环境调控策略,创制了新型农光互补建筑一体化结构,筛选适宜光伏生产的农作物品种,研制成功大豆、花生、玉米及蔬菜等农光高效稳产种植技术体系,农业产量能达到同地区露天条件下平均水平的80%以上,单位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升3倍。
该技术模式突破了一批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如光伏方阵光热环境模型构建技术,作物产量预测技术,新型农光建筑一体化耦合技术等。针对光伏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出适于不同作物和不同光伏电站运营方式的“光伏+农业”高效的生产模式,有效促进了光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被12家光伏企业采用,在全国3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5.技术模式名称:天敌昆虫大草蛉饲养与应用技术
完成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蒋立奔、曹荣祥、须秋静、赵旸、娄天成、郭成宝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大草蛉食性广、捕食效率高,有着重要的利用价值。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模化繁殖和饲养技术,其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该技术模式突破了大草蛉人工养殖技术瓶颈,开发出一套高效的大草蛉人工饲养和繁殖技术,为在农业生产中大规模应用大草蛉开展生物防治提供了保障。
该技术模式开发出能够满足大草蛉生长和繁殖需求的人工饲料(成虫和幼虫通用,胶囊和凝胶两种剂型),大大提高了大草蛉幼虫存活率和成虫繁殖效率。研究了大草蛉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饲养环境条件,制定了标准化养殖技术,研制了专用饲养设备,开发了新型的产卵和卵收集装置,极大提高了成虫饲养、产卵和采卵效率,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在产品创制方面,开发了卵卡、卵粒和幼虫包装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从而使大草蛉能够在更广泛的农业环境中使用。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在南京相关地区建立示范应用基地,对防治草莓虫螨、蚜虫具有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