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授粉——现代农业的甜蜜事业

在自然界中,植物为昆虫提供食物,而昆虫在取食过程中又为植物授粉,昆虫和植物在这种互利的平衡中各自都得以繁衍生息。但随着土地大面积平整,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除草剂、杀虫剂等广泛使用,野生授粉昆虫数量骤减,尤其设施农业的发展,阻碍了野生昆虫为农作物授粉的通道,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得人工饲养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蔬和牧草授粉,已成为一项不扩大耕地面积、不增加生产投资的重要增产措施。

蜜蜂——天然的授粉专家

开花结果是植物的基本繁殖方式,人类发展农业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果实和种子。植物开花授粉需要借助于外力,比如风和雨,而更多的显花植物需要借助于动物,这种植物的花被称为虫媒花。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提供食物的 1300 多种作物中,有 1100 多种需要借助动物等媒介授粉。在众多的传粉者中,昆虫无疑是主力军。其中,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以及双翅目昆虫被誉为传粉界的“四大金刚”。而在众多的授粉昆虫中,蜜蜂科昆虫是授粉昆虫中的优势蜂种,同时也是最理想的授粉昆虫(不对植物造成任何伤害),可以占授粉昆虫的 85% 以上。在人类食物的1/3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昆虫授粉中,80%是由蜜蜂完成授粉任务的,蜜蜂对不同作物的增产作用极为显著,据美国农业部实验,蜜蜂的授粉行为可使农产品增产30-40%,最高可达80%,被誉为农业的“希望之翼”。

蜜蜂属于社会性昆虫,群体越大生命力越强,生产力也越强。在昆虫种类中,蜜蜂是群体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种昆虫。蜜蜂为植物授粉并非其本意,而是为了采食花蜜,在蜜蜂体内有个很大的“口袋”——蜜囊,蜜蜂用吻针吸取的花蜜就存放在它的蜜囊里。蜜蜂采蜜顺带为植物授粉,植物为了吸引昆虫授粉,花朵会分泌蜜液,作为奖赏,在长期的适应进化过程中,植物与蜜蜂之间达成了一份合作默契的共生合同关系。

蜜蜂群体大,在繁殖高峰,单个群蜂可达到 5 万~ 6 万只工蜂。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蜜蜂还特别勤快,一只蜜蜂一次出巢可采访 50 100 朵花,每天出巢 6 8 次,授粉次数多于其他任何单一群体的授粉昆虫。为了采集花蜜和花粉等食物,蜜蜂还形成了许多特化器官和特殊行为,如蜜蜂的喙(舌管)较长,能适应诸多植物花朵花蜜的采集;蜜蜂周身密布绒毛,尤其是头、胸部的绒毛,有的还呈分叉羽毛状,容易粘附大量微小的、膨散的花粉粒;蜜蜂的三对足也具有采集花粉和携带花粉的重要作用。蜜蜂的这些形态结构特征使得其在采集花蜜和花粉时不会损伤植物花朵。一只蜜蜂全身携带花粉可达500万粒,每天采集成千上万朵花,其授粉效率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蜜蜂幼虫不会像其他昆虫幼虫,给植物造成严重的虫害。

蜜蜂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000-1500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分,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为止。工蜂的职责包括采蜜、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了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护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

养蜂——甜蜜的事业

自古以来蜜蜂就是人类驯养的小动物,我国是世界上养蜂产蜜最早的国家之一。过去,由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各种昆虫特别是野生蜂资源极为丰富,蜜蜂对作物授粉的增产作用往住被人忽视,人们专注了养蜂产蜜,因此养蜂产业一直被冠以“甜蜜的事业”。

蜂农(俗称养蜂人)也和蜜蜂一样辛劳,需要常年风餐露宿,走南闯北。中国目前大概有600-700万群蜜蜂,蜂农约20-30万,从事蜂产品加工的约有5-6万人。一个蜂农的“标准配置”是50箱蜜蜂,按平均每箱2万只计算,一个蜂农大致要照顾百万之众。养蜂业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大多数蜂农都要追逐花期、转地养蜂。在我国,蜂农转场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东北线,从海南沿海北上,经江浙、安徽、山东直到黑龙江,再向南从湖北、湖南折回南方;二是西北线,从云南到四川到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新疆;每年2-5月,在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油菜花产地都会看到蜂农和蜜蜂忙碌的身影。

蜂农大多是半个专家,必须高度介入蜜蜂生活,日常工作包括摇蜜、繁殖蜂群、培养蜂王、给太强大的蜂群分家、采集蜂王浆、采集花粉等。每天早上6点就需要检查蜂箱,看看有无马蜂、蛤蟆之类的蜜蜂天敌;另外要经常交换巢脾,把有幼虫的巢脾转移到蜂箱上部,把空巢脾转移到下部供蜂王产卵;然后就可以采蜂王浆了,大致每三天采一次,一群蜂一年可产蜂王浆5-10公斤。摇蜜一般在下午,晴天一箱蜂两天可以摇一次。对蜂农而言,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寒冷和阴雨,阴雨天蜜蜂就无法采粉,一开始还可以吃蜜,等蜜吃完后就可能大批饿死,此时蜂农就需要使用白糖来喂养。

蜂农辛苦换来的是各种甜蜜的产品,主要有蜂蜜、蜂王桨、蜂花粉,此外还有蜂胶、蜂毒、蜂蜡等。

蜂蜜是蜜蜂自我酿造储存的食物,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天然滋养食品,也是最常用的滋补品之一。据分析,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和维生素、铁、钙、铜、锰、钾、磷等多种有机酸和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蜜是一种活性物质,不易保存。最好的一等蜜蜜源来自荔枝、柑桔、椴树、槐花、紫云英、荆条花等,油菜等为二等蜜。

蜂王浆是蜜蜂为蜂王或幼蜂准备的食物,属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由于蜂王浆是维持蜂王生存必须的食物,产量比较少,蜂农就在王台上不断添加幼蜂,诱导蜜蜂生产更多的蜂王浆。纯的蜂王浆“劲道”非常大,需要掺蜜才能食用。

蜂花粉是蜜蜂采蜜顺带回来的经过储存酿制的花粉团,含有丰富的营养,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干燥后颜色深浅不一,可以直接食用或泡入冷水中当饮料。

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胶还被称为“紫色黄金”,在全世界的产量比黄金还少。

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中医以夹子夹住工蜂,用它的尾针叮患者的穴道,让蜂毒进入体内,达到某种的治疗效果。

中蜂——中华蜂资源的瑰宝

在我国养蜂生产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蜜蜂,即意蜂和中蜂。中蜂全名叫中华蜜蜂,是我国本土的蜜蜂品种。意蜂全名叫意大利蜂,是10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来的洋品种。中蜂个体明显比意蜂小,意蜂身上的绒毛比较茂密且长。中蜂在缺蜜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多以定点养殖为主。意蜂更倾向采集大宗蜜源,需要追花夺蜜,多次转移场地。意蜂大规模采蜜能力强,中蜂大规模采蜜能力弱。 意蜂除了产蜂蜜,还产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蜡等,蜂产品较丰富。中蜂主要产蜂蜜,一般不产蜂胶和蜂王浆。在生产应用上,意蜂比中蜂占有优势。

中蜂在我国有7000万年进化史,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当前,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洋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为此我国已在北京房山和黑龙江饶河建起相对封闭的中蜂、黑蜂保护区,并开始寻找野蜂,使中蜂不致灭绝。

熊蜂——设施大棚的专业授粉工

熊蜂不是普通的蜜蜂,它不以酿蜜为主,而是专注于授粉。在牛、马等役用动物逐渐退役的今天,熊蜂却在另一个领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劳务”。

开花作物中有80%以上是属于异花授粉作物。而温室大棚农业阻止了外界昆虫的进入,加上空气的不流通导致番茄等许多作物授粉困难。所以目前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来提高坐果率以达到高产的目的。但是这种授粉方式有很多缺陷。比如说西瓜,是半日花。它的最佳授粉时间就是早上八点半到十点左右。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使几千朵甚至上万朵花得到充足的授粉。采用熊蜂授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节省人工、降低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增加投入与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熊蜂体型大,浑身绒毛,有较长的吻,具有旺盛的采集力,能抵抗恶劣的环境,对低温、低光适应能力强,所以熊蜂就成为温室中理想的授粉昆虫。一般来说,熊蜂的授粉效果是普通蜜蜂的80倍,尤其为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授粉,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看到了熊蜂的优点,近二十年来,欧洲、北美的许多国家以及新西兰、日本等国,已经对熊蜂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饲养,用于本国或向其他国家出口,为大田作物、果树特别是温室蔬菜授粉。估计欧洲目前约有近万公顷的温室利用熊蜂授粉,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已相继从国外引进熊蜂,请熊蜂为各种作物授粉。现在熊蜂在甘蓝、白菜、西红柿、茄子上大显身手。养蜂租蜂成了现代农业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