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障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单一种植水稻效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禁捕及湖泊、河流限养,一些传统的、用于水产养殖的空间受到挤压,养殖渔民找不到合适的养鱼水域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田养鱼应运而生了。
水稻水稻,种稻必然要有水,有水就可以养鱼。稻鱼伴生,生态循环,一水双用、一田双收,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既破解了国家“要粮”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了渔业“要空间”的问题,不失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生态农业好模式。为此农业农村部早在2022年专门发布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构建新型“鱼米之乡”提供了指南,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说这种模式是生态、绿色的呢?因为稻渔综合种养中主体是水稻,稻田中还生长着许多生物,包括杂草、浮游生物、腐屑、部分光合细菌等,在稻田中养殖的鱼类可以摄取杂草、浮游生物、虫菌和蚊蚴等,而鱼类的排泄物又可作为肥料滋养水稻;反过来,水稻可为水产品遮荫,降低水温,净化水体,让鱼儿们在稻田中快乐成长;不仅如此,有鱼儿们在稻田中穿梭,稻田虫害和草害减少了,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了,不但降低了农药化肥投入的成本,而且减少了农药残留。这样生产出来的水产品和水稻,都比普通稻田生产的稻米质量要好。近年来,各地推出的稻花鱼、稻田蟹、蟹田米、虾田米都是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品牌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其实稻田养鱼的历史在中国十分悠久。古代的农民早已懂得利用稻田,巧妙地将鱼类和水稻并作,以提高稻田的生产力。明洪武24年(公元1392年),浙江省青田县志土产类,田鱼有红黑驳数色,于稻田及圩地养之。这是关于稻田养鱼的最早记载,证明浙江省青田县在600多年前就开始稻田养鱼了。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成为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与传统的稻田养鱼相比,现在的稻田养鱼无论是技术和形式都有了较大进步,不只是在稻田中养殖一些最普通的四大家鱼,而是把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水产品,虾、蟹、鳖、蛙从池塘养殖引入稻田,稻田养鱼技术逐步完善。我国稻田养鱼已经出现了成片“千斤稻、百斤鱼”的典型,“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是当今稻田养鱼地区的新民谣。
稻田养鱼是项技术性很强的技术活,首先要开挖“井”、“田”字型鱼沟,在田中央或边角开挖更深一点的鱼凼,(国家规定,基本农田开挖的鱼沟鱼凼面积不得超过农田的10%),有了鱼沟鱼凼,便于稻田水浆管理,如施肥、喷药时,可以排水,把鱼儿赶到鱼沟或鱼凼中,也便于后期收获。挖出的土可加高田埂。在进出水口设置拦鱼设施。如果是养殖螃蟹、龙虾等可以上岸的水产品,四周还要设置防逃设施。同时对田间进行消毒。放养数量要适宜。在生长过程中还要补喂一定的鱼饲料。尽量少施化肥农药,禁用剧毒农药,选用低毒、高效的生物农药控制水稻病虫草害。
夏热冬寒,稻田水温变化很大,虽有鱼坑、鱼沟,鱼的正常生活仍然受到温度影响。因此,还可在鱼坑的上方设置遮阳架,并在遮阳架上种植蔓藤类植物,如葡萄、丝瓜等蔬果。
在江苏,稻田养鱼最成功的要数盱眙的稻田养虾。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甚至摸索出“一稻三虾”种养模式。所谓“一稻三虾”,是指在一个周年里,稻虾田可以收获一季水稻和三茬小龙虾。“三虾”分别是“稻前虾”(养殖期3月至5月)、“稻中虾”(养殖期6月至8月)和“稻后虾”(水稻收后繁育虾苗)。“一稻三虾”高效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人们总结出具有“五大”优势:一是避开小龙虾“五月瘟”,成活高;二是通过小龙虾繁养分区,质量高;三是采取投苗养殖,产量高;四是创建稻虾品牌,品质高;五是小龙虾错峰上市,效益高。
养虾人都知道,小龙虾“五月瘟”的厉害,小龙虾“五月瘟”又被称为“五月魔咒”、“黑色五月”、“麦黄病”等,一听名字就很恐怖,实际上指的就是在5月小龙虾由于气温上升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疾病的大面积爆发,而此时稻前虾正在收获,稻中虾还未放苗,刚好躲过劫难。
过去稻田养鱼人们最担心的是天降暴水,河水猛涨,冲跑稻田里的鱼虾,如今水利发达,发洪水的机率已很少发生,当然到了雨季还是要提高警惕,不得不防。
近年来,稻田养鱼生态种养模式在各地快速推广,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一些种养大户还结合休闲农业创造出“浑水摸鱼”、“稻田抓虾”等各种休闲娱乐节目,吸引了无数游客,增加了额外的农业收入。
除了稻田养鱼,还有稻田养鸭。鸭子必须生活在有水的环境,而在池塘、河流养鸭会严重污染河水。稻田的水环境刚好能够满足鸭子的生长需求。
稻田养鸭,在我国自古有之,最初是为了用鸭子防治蝗虫。现在人们培育出小型的役用鸭专门放养于稻田,借用鸭子来代替人的劳动。
鸭子在稻田里除草效果奇好,其除草方式多样,鸭子特别喜食阔叶杂草,不仅直接采食杂草植株,还采食其籽实和地下根茎;鸭子在稻株间长期不间断的活动,对杂草有踩踏作用;鸭子不停地在稻田里劳作,搅浑了泥水,对大部分杂草种子萌发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鸭子还是治虫能手,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蓟马、稻叶蝉、稻飞虱等害虫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对稻纵卷叶螟、稻苞虫、三化螟、大螟 、二化螟等在稻株上部叶片及穗部危害的害虫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鸭子拉出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鸭子边排泄边搅拌泥水,非常有利于水稻根系吸收,肥料利用效率高,可减少化肥的使用。
过去种稻,需要用一种特殊的工具进行耘耥中耕,促进稻株根系生长,现在有了鸭子长期不间断地活动,解决了稻田中耕松土难的问题,而且耘耥彻底,效果良好。稻田中耕松土对人来说非常艰苦,但对鸭子来说非常娴熟,轻松愉快。
稻田养鸭和稻田养鱼一样,是非常好的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提供了绿色生态的优质稻米,而且还产出味美的鸭肉。稻田养鸭比稻田养鱼更简便,不需要开挖鱼沟鱼凼,不需要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只需要建一个鸭棚为鸭子遮风档雨,再就是调教好鸭子听从号令,听从指挥,如何当一个合格的“鸭司令”。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稻田养殖还与“低碳”挂上了沟。我们知道,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由于长期淹水条件形成的厌氧环境,有机物被产甲烷菌分解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静水条件,更容易形成厌氧环境,也会产生更多的甲烷。而一旦在稻田里放养了鱼或鸭后,就会经常搅动水体,增加水体溶氧浓度,打破原先的厌氧环境,减少甲烷温室气体的排放。稻田养殖如同在水体里安放了增氧机是一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