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种养不分家

我们大家都知道,大农业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如果你问农村的专业大户,他们家农业生产经营的内容是什么,他们也许会说:“我是种稻麦的”,“我是种果树的”,“我是种蔬菜的”,或者“我是养猪的”,“我是养羊的”,“我是养鸡的”……其实这种单一种植或单一养殖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是很不合理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走循环农业的道路,农业现代化,种养是不能分家的。

其实,在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想当年家家种地,户户养猪,种地留下的山芋藤、老菜叶,田里长的各种鲜嫩杂草,加工稻米、面粉、菜豆油留下的米糠、麦麸、饼粕都是养猪的好饲料,而家里的淘米水、洗碗水,则发酵成猪喜欢喝的泔水,营养丰富,一点也不浪费。反过来,牲畜拉的粪便、垫的草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又被沤成了上好的肥料,施到了田里,促进庄稼的生长,田越种越肥,这是典型的循环农业,废物充分利用,循环利用。这种生产方式在人民公社期间也是如此,每个生产队都要养殖一定量的生猪,既消化利用了农田废弃物,又增加了集体经济,还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结构。

不仅养猪,当时的农村还家家养鸡,户户养羊,有水的地方还养鸭鹅、鱼虾,一旦家里要用钱了,就可以拿几个鸡蛋上街卖。当时的生产队还要集体养殖耕牛。这种种养结合型的小农经济或集体经济是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最主要的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后,农业形势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突飞猛进,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少农业生产经营者放弃了多种经营,片面追求专业化,实际是变成了单一化,专一从事某一种作物的种植或某一种养殖,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一个家庭动亟承包数百上千亩农田,种植同一种作物,一个养殖场动亟养殖几万到十几万头猪,数百万只鸡或数千头牛。他的这样做的理由是,农事操作单纯,管理方便,生产效率高。

但是这种人为分离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做法,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后果。譬如说种植大户,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田地里的秸秆多得没处去,一把火烧了又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只得直接还田,无奈又加重了农田病虫草害,又得多打农药,影响了食品安全,老百姓怨声很大。有的田块草还多了,还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再说养殖大户,饲养着大量牲畜,每日里要消耗大量的粮草,特别是牛羊等食草动物,需要大量的秸秆发酵饲料,而四下采购又增加了养殖成本。更为要命的是,畜禽养殖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需要处理,需要大量的农田来消纳,如果不及时处理畜禽粪便,就会污秽横流,苍蝇满天飞,造成环境灾难。

精明的生产经营者早就看出了其中的奥妙,种植业离不开养殖业,养殖业也离不开种植业,种养不能分家。一些家庭农场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也有配套的养殖业,以充分利用各种农业副产品资源;一些养殖场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流转周边的土地进行种植生产,以消纳畜禽粪便。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良性发展。而更多的种养大户,则采取结对的形式:种植户负责将秸秆打包,微贮发酵成饲料,送到养殖场;而养殖场负责将畜禽粪便沼气发酵,通过管道将沼液输送到周边种殖户;或者养殖场把畜禽粪便沤制成有机肥出售给种植户。双方各取所需,各得便利,既肥了农田,又解决了饲草问题,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保护了农村环境,还增加了各自的收入。人们称这种种养结合的农业方式为循环农业。

除了这种规模养猪场、规模养殖场与大片农田的结合外,食用菌也是最易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产业。食用菌生产与农业不争地、不争时、不争肥,也不与畜牧业争粮,但它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秸秆,利用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加工,培育菌菇,生产成美味的食用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随着人们对种养结合认识水平的提高,生产中不断创新出种养结合的方式模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稻田养殖和果园养殖。

先说稻田养殖。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保障水稻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是单一种植水稻效益比较低,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长江禁捕及湖泊、河流限养,一些传统的、用于水产养殖的空间受到挤压,养殖渔民找不到合适的养鱼水域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田养鱼应运而生了。

水稻田的水体为鱼儿生长创造了绝佳的生活环境,鱼儿可以摄取稻田里的杂草、浮游生物、虫菌和蚊蚴等,而鱼类的排泄物又可作为肥料滋养水稻;反过来,水稻可为水产品遮荫,降低水温,净化水体,让鱼儿们在稻田中快乐成长;不仅如此,有鱼儿们在稻田中穿梭,稻田虫害和草害减少了,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了,不但降低了农药化肥投入的成本,而且减少了农药残留。农民不仅收获了优质的绿色大米,而且产出了鱼虾,增加了收益。

果园养殖,主要是指在桃园、梨园、葡萄园里放养鸡鸭鹅。果园养禽到底有哪些好处呢?禽类在果园中觅食,能够吃掉大量的害虫和杂草,从而减少果园的虫害和草害,还能清除被病虫危害造成的落果。例如,鸡鸭是绝对的除虫高手,每日可觅食害虫成百上千条,而鹅则是除草大王,7一8只鹅就能控制1亩果园的杂草。而鸡鸭鹅留在果园的粪便,含有丰富的营养,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果树生长。果农在收获桃梨水果的同时,还能收获生态鸡、生态鸭,以及蛋品,额外增加收入。

果园除了养禽外,不少地方还兴起了果园养蜂。为什么果园要养蜂?因为随着农药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野生授粉昆虫数量骤减,尤其设施农业的发展,阻碍了野生昆虫为农作物授粉的通道,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使得人工饲养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变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果蔬和牧草授粉,已成为一项不扩大耕地面积、不增加生产投资的重要增产措施,比如在草莓大棚里放养蜜蜂授粉可增加产量20%—30%,且畸形果大大减少。

其实,种养结合,特别是农田混合种养,就是利用了不同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互利互惠,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循环利用,这是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农业生态学提倡农业的生物多样性,从农业生态学的角度,农业不仅包括种植和养殖,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包括各种微生物,土壤和水体中有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动植物体内也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果离开了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本不能生活。生态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生物包括天上的飞鸟,空中的昆虫,泥土里的蚯蚓,乃至我们人类,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互利互惠、相互制约的整体,任何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有各种不可预见的后果,但最终影响的是我们人类。这就是国家为什么重视农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场的根本原因。